《道德经》解析

《道德经》玄解

 

夫《道德经》者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也。五千言中,藏天地之至理,蕴圣王之玄机。今试为解读,以窥其奥。

 

首章即揭”道可道,非常道”之旨。道之为物,恍兮惚兮,不可名状。可道之道,已落筌蹄;可名之名,终非真常。譬如指月之手,非月本身。世人执着文字,犹如盲者扪象,徒得皮毛耳。

 

“无为”二字,乃全书纲领。然无为非枯坐,非不作为也。乃顺自然之理,因物性而行。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此天地之无为而无不为之妙也。圣王治国,当如烹小鲜,扰之则糜。今之治者,朝令夕改,民不堪命,岂非背道而驰乎?

 

“上善若水”章,尤见老子智慧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今人争名逐利,锋芒毕露,安知柔弱胜刚强之理?齿亡舌存,岂非明证?至人如水,谦下包容,终能穿石破山。

 

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此修心之要诀也。世人驰骛于外,心猿意马,不得安宁。唯涤除玄览,收视反听,方能见独抱一。庄子云”坐忘”,佛陀言”禅定”,皆此理也。

 

太上之道,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;惚兮恍兮,其中有物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今人读《道德经》,当观其神髓,勿泥其文字。得鱼忘筌,得意忘言,方不负五千文之玄妙也。

 

[全文完]

0

评论0
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